作者:鐘勝九 溫強
作為大宗數字化系列的起點,我們先從思維轉變開始,在大宗3.0時代,一家傳統企業如何運用產業互聯網思維,通過數字化轉型成為科技驅動型現代供應鏈管理企業?
一、大宗供應鏈3.0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貿易國,最大的能源消費國、生產國和進口國,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鐵礦石、天膠、精煉銅、大豆、鋁土礦進口國和第二大原油進口國。
大宗商品是指可進入流通領域,但非零售環節,具有商品屬性并用于工農業生產與消費使用的大批量買賣的物質商品。在金融投資市場,大宗商品指同質化、可交易、被廣泛作為工業基礎原材料的商品,如原油、有色金屬、鋼鐵、農產品、鐵礦石、煤炭等,包括能源商品、基礎原材料和農副產品,或稱能源、軟硬。
如果以簡單有無期貨上市品種來分,大宗商品還可分為狹義標準大宗商品和覆蓋面更廣的非標準大宗商品。
中國大宗供應鏈行業規模約40萬億元,而現代大宗供應鏈企業起步于改革開放初期,在3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也經歷了三大發展階段的深刻變化。
二、什么是產業互聯網思維
中國已從消費互聯網發展到產業互聯網時代,而大宗供應鏈企業主要圍繞大宗生產資料,為制造業和貿易商客戶提供服務,即將四流(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嵌套在上游采購供應、中游生產加工、下游產品分銷的全鏈條中,因此,可以說大宗供應鏈企業加數字化就是產業互聯網企業。
而關于產業互聯網,更底層的理解是理解產業互聯網思維。
參見上圖,產業互聯網思維是典型的組合系統思維,某種程度上也是構筑數實融合的新型實體經濟的思維方法,必須基于3B的基礎即生意的基本邏輯、行業的基礎認知和技術的基礎概念,作為起點。
-
工具箱:產業互聯網是產業與互聯網的結合,而非對立。我們經常聽到的是2C的邏輯不適合2B, 但其實基本的互聯網思維可以作為工具箱,比如流量思維,產業互聯網的流量指的更多的是交易GMV,而非2C的流量,以交易GMV為基礎,以從單純追求差價盈利轉變為構造穩定流量,追求增值性收益同樣是流量思維。
-
方法論:立體多維掃描分析是我們為產業互聯網構造者提供的方法論,也稱為四全方法,即
-
全層次融合 - 融合信息行情、交易、交收、支付結算與金融等不同的業務層次;
-
全鏈條連接 - 數字化連接價值鏈產業鏈的伙伴;
-
全要素集成 - 通過平臺匯聚連接并提供賦能產業發展的全要素;
-
全場景服務 - 可在一切客戶需求點的時空中滿足客戶需求。
-
產品化:在產業互聯網中建設中一個額外突出的問題是我們以為我們提供的是服務,卻缺乏了該服務的產品化,我們只有將非標的服務通過產品經理的思維變為產品、標準化的產品,才是可復制的商業模式。當然產品化往往也伴隨著數字化體系的構建,將服務產品轉為可提供的服務過程和服務水平。
-
執行力:產業互聯網的構建往往伴隨著變革的產生,變革就意味這利益的影響,必須有充足的變革管理準備方能提升執行力。
三、大宗數字化為何需要產業互聯網思維
大宗主營品類共性在于貨量大利潤薄,大宗數字化的價值就是3.0時代轉型成為科技驅動型的企業,分為2大體系即數智流通體系和數智供應鏈體系,對應客-貿-融-價-運-倉6大關鍵,而確定的5大變革趨勢如下:
-
從區域市場到雙循環的推動者:需要指出的是,我國雖然在大宗商品交易體量領先,但在國際商品定價權和結算權不足。在雙循環背景下,大宗商品交易也承擔經濟穩定和發展資源保障的重要使命,從自然資源的國際競爭到人民幣國際化戰略都需要每一筆貿易的支撐,時代的背景對大宗供應鏈企業經營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和要求。
-
從貿易商到綜合服務商:傳統供應鏈企業主要為貿易商模式,通過賺取貿易商品的買賣價差獲利,需要承擔貿易過程中的商品價格波動風險、貨權及資金風險,而部分頭部企業已經轉型,通過突出的規模和整合優勢,全面參與貨物貿易鏈條中的物流與資金流過程,提供諸如集采、運輸、倉儲、供應鏈金融、產品轉換加工服務、期現風險管理等更綜合服務,尋求在現貨、期貨、庫存、物流、資金等不同維度的時空綜合性收益。
-
從供應鏈延伸至產業鏈:產業鏈深度擴展是供應鏈企業與上下游產業客戶和各類伙伴深度綁定的生態方式,以服務賦能而非爭搶競爭的姿態,綜合運用股權、債權貿易和持牌金融多種方式,擴大產業服務邊界,增加客戶服務粘性,抵御單環節沖擊,更靈活調整平衡產業鏈整體收益,可以預見,這一擴展將催生更多數實融合的大宗數字化互聯網主體發展和上市。
-
從經營資源到以客戶為中心:客戶結構將進一步優化,產業鏈發展的格局將是逐步淘汰減少不創造價值的環節,而客戶伙伴中貿易商比例和終端客戶比例將進一步出現調整,以客戶為中心是標準的產業互聯網思維,但如何經營客戶尤其是如何服務體量小、時效高的長尾終端客群、如何在多變的情況下保障供應鏈穩定性、如何進行需求預測和全鏈庫存優化,對于傳統供應鏈企業是挑戰,預見將催生需求驅動型大宗JIT供應鏈的形態。
-
從自融到金融科技:國內大宗供應鏈企業提供的”供應鏈金融服務”仍然是主要收入來源之一或者沒有之一,積極的一面是通過比銀行更深入產業和更靈活的服務意識,滿足行業中小企業剛需,但過分依賴銀行授信的模式將造成高負債高風險,對于考核”一利五率”的變化,不利于平衡規模增長與資金利用效率之間的矛盾,因此結合充分積累的運營風險管理能力,加持數倉物聯網等與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結合,將是更輕資本模式的另一種武器,預見將出現更多具備強金融科技能力的大宗服務商。
其實由于供需市場、價格行情等因素影響,大宗供應鏈人天然具備數據思維,但實現上述轉變必須依賴更加彈性強大的數字化和數據驅動能力。
在數字化的進程中,企業充分吸收產業互聯網思維將有助于加速轉型升級進程,取得更豐厚利潤和實現更好風險控制。
今天的大宗貿易再也不是簡單買賣,而是充滿技術含量。一切宛如200年前電報的發明。